第三十一章 国战(终)-《魔临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入冬的风,不停自大帐的缝隙里钻入,急不可待地想要卷走里头的一切温柔,周而复始。

    谢玉安坐在帅座上,

    在他面前,放着两堆军报折子。

    他都已经看过了,

    不,

    确切地说,

    这几日早就看过了不知多少遍。

    帅帐的帘子被从外头掀开,带进来更多的寒风,吹得书页作响。

    熊廷山走了进来,其身侧,还站着三个人。

    一位姓昭,叫昭翰,年逾五十,昭氏老族长于两年前病逝,如今的他,是当代昭氏族长;

    一位姓石,叫石勇,是石家的继承者,于皇族禁军中任职;

    最后一位,则是一个阉人,大楚没有监军太监的职位,一定程度上来说,有着深重道德洁癖的大楚贵族,他们不屑于阉人,所以长久以来,阉人在大楚的地位,并不高。

    也正因此,他才会被留在军中,以做皇帝与前线的消息中转,皇帝答应过谢玉安,不干预前线战事,所以才会留下一个身份地位很低的人在这里,以防其越权。

    眼下帅帐中的这五个人,可谓是整个楚国前线大营中,真正的话事人。

    熊廷山这一次没有气势汹汹,更没有咄咄逼人,而是主动走到旁边一处落席处,坐下。

    另外三人,也各自落座。

    谢玉安抬起头,扫了一眼下方的四个人,没说话。

    帅帐内的氛围,从原本的沉默,再继续到沉默。

    终于,

    率先打破沉默的,

    是吴公公。

    吴公公小心翼翼地起身,没站去中央,也没故意掐着嗓子,但声音,却还是很柔弱:

    “陛下有回信。”

    熊廷山、昭翰、石勇,同时站起身,准备出位下跪;

    就连坐在帅座上像是个木头人一样的谢玉安,也在此刻双手放在案上,准备起身。

    “这不是圣旨,也不是口谕,陛下说了,他不会对前线之事下任何旨意,所以请诸位坐回听。”

    众人犹豫了,谢玉安则先坐了下来;

    其余人见状,也就都各自回到位置坐下。

    “陛下说,谢柱国的信,他看了。

    陛下说,辛苦谢柱国了。

    陛下最后还说,前线之事,依旧由谢都督来决断。”

    吴公公说完这些,对在座的诸位都半福行礼,然后坐下,继续面带微笑。

    谢玉安着重看了一眼吴公公,他不相信皇帝会真的完全放权,否则吴公公这个“传声筒”,根本就不需要此时跟着一起进来;

    昭氏,代表类似独孤家这种很早就投靠皇帝的固有势力;

    石家,代表着皇族禁军的本部派系;

    定亲王,代表着军中现在规模很大的山越族派系;

    自己,亦或者说,是自己背后的谢氏,代表着的是虽然没落但勉强还能称得上是瘦死骆驼的贵族势力。

    其余的空白,则由皇帝去补全;

    来得这么齐整,来得这么直接,还来得这般恰到好处,如果没有提前商议过,如果心中没有一个倾向,谢玉安可不信。

    石勇开口道:“都督,末将斗胆建言。”

    “言重了,但说无妨。”

    “是,谢柱国的信,相信都督也看了。”

    谢玉安不置可否。

    石勇站起身,

    继续道:

    “根据晋东我凤巢内卫传来的消息,燕国朝廷派遣支援晋东的二十万燕军,在完成了秋收以后,只有少部分选择东上镇南关,大部分,则向西南方向进行了转移。

    所以,末将认为,燕国朝廷的那二十万援军的主力,应该已经入了我大楚境内,但不是走的镇南关出上谷郡,而是从蒙山进去的。”

    谢玉安开口道;“蒙山地势不好走。”

    石勇马上跟进道:“都督,这些年来,燕人虽未急着建立其大规模的水师,但对水利的修建,可从未停歇过,尤其是燕国昔日的那位五皇子,现在的工部尚书,更是在五年内,两次亲自前往望江下游巡视河工。

    且晋东的那座王府,似乎对这类的建设,格外着迷,现如今的蒙山,可能已经不是那么难走了,就算是难走,这么长的时间,一批一批地运,也能运过去了。

    且蒙山最艰难的地方在于后方粮食补给难以大规模输入,后勤难以持久,并非意味着人马寸步难行。

    否则当年那位摄政王又如何乘船入楚?

    当年的年大……年尧那个罪人,又如何能够自北方入袭范城?

    另外,这些年来,范城应该也存蓄了不少粮草军需,应该足够燕人的大军一时所需。

    将一支规模庞大的大军,运送过去后,再来一场不用旷日持久而是速战速决的大战,末将认为,是绰绰有余的。”

    谢玉安仰起头,

    道:

    “晋地辽阔平坦,燕人骑兵如风,再者,晋东那块地盘,又近乎全部被那座王府的掌控,悄无声息间在自己的地盘上将军队进行秘密的调度,对那座王府而言,根本就不算是什么难事儿。”

    “都督可是不相信我凤巢内卫的忠诚?都督认为,是我凤巢内卫传回来了假消息?”

    谢玉安摇摇头,道:“凤巢内卫,尤其是在燕地的他们,都是我大楚的好儿郎。”

    “那都督……”

    “可问题是,那座王府若是想要,完全能骗过所有人,甚至连他们自己的官员,都很难弄清楚他们的大军,眼下到底去了哪里,走的是哪条路。”

    “怎可能………”

    “没什么不可能的。”谢玉安瞥了一眼石勇,很是坦白道:“你石家是纯臣当久了,无大封地无他心思。

    这么说吧,

    我谢氏要是想造反,

    完全能做到让谢氏兵马往西走的同时,呈现给你石家案头上的凤巢内卫奏报,是往东。”

    这个例子,举得有些过于生猛,生猛到在座所有人,都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去接话。

    谢玉安则继续道:

    “地是你的地,人是你的人,兵是你的兵,连溪流里的鱼儿,都听你的命令,在这个时候,地盘再大一点,在自家地盘里瞒天过海,不难的。

    我谢氏如此,

    他摄政王在晋东,只会比我谢氏更甚。”

    石勇抿了抿嘴唇,坐了下来。

    昭翰起身道:“都督说的是,晋地的事,我们可以说隔山如隔世,那我楚地的事呢?燕人很谨慎,但依旧在三索郡和流沙郡露了手脚,有数支规模上万的骑兵,在月余前,自东向西,穿插向了范城方向。

    这是晋东军精锐的调动,绝不会作假。
    第(1/3)页